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NEWS BULLETIN

新中国画画家班河南写生

作者:  时间:2015-10-23 14:16:19

 

      

                             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河南写生之旅

 

 

                

    壮美太行、丰采新乡 20日下午,我们向新乡太行山脉出发,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中途虽然有一些意外的小插曲,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愉快的心情,在等待大巴的那段时间里,大家愉快的交谈,欣赏云雾缭绕的太行山,拍照留影,共同谱写了一段有趣的美好回忆。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7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此行我们的目的地是地处太行山腹地回龙天界山景区

回龙天界山景区是道教北有铁顶在太行,南有金顶在武当天下第一铁顶——老爷顶的所在地。景区位于新乡辉县市上八里镇境内,地处太行山腹地

老爷顶位于海拔1570米的云际孤峰之上,峰顶玄天上帝大殿等建筑群全石无梁,八卦窿顶,铁瓦覆顶,铁铸的玄武神像、铁锅、铁鼎、铁钟,一切都以著称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铁顶,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终年香火鼎盛。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群峰竞秀,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既有雄强而苍茫的石壁景观又有妙曼而秀雅的山乡风韵,集雄壮奇幽俊为一体,穿过百米多长人工凿成的隧道,顿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河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目不暇接的奇峰秀景之后,我们到了清幽的农家院。品味着原始原味的野菜,欢饮着甘洌的杜康酒,大家的脸上丝毫没有旅途的疲惫感。

 

 

山上的第一个夜晚有点潮,但是没有想象中的冷,燃起篝火,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热情的转着圈,跳着舞,温暖的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最真实,最放松的笑容。跳完舞,在篝火旁我们欣赏着每一位画家的精彩表演,有京剧、黄梅戏、太极拳、八极拳、相声、更有优美的歌声,或是高亢,或是温柔,咱们的画家们真是多才多艺,人才济济。在明快的舞曲中,石老师拉着同学的手翩翩起舞,其他人也牵起身边的人开始跳舞,在篝火旁,大家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享受着这欢聚的时刻。

第二天清晨四点,有几位画家早早起床去写生,这时的天界山别有姿态,烟雾缭绕,经过一夜小雨的洗刷,山的色彩格外明亮,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泥土的味道很亲切。

景区内还有太行亲水新传奇之称的龙吟峡,360度看太行的云峰画廊,张沟、十字岭等,境内百余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集聚奇、雄、绝、特、怪于一体,鬼斧神工,震撼人心

太行山之旅在清新明快的节奏中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的向农家院主人们告别,下一站洛阳。

   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

 

 

 

人们喜爱牡丹,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这种不畏权贵和恶势力的精神,倍受称赞。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

在牡丹园中,百花竞艳,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粉色的、红白相间的等等,各色牡丹吸引着游客,相机咔嚓声不断,我们的画家中有人喜爱牡丹,这次真是收获颇丰啊!

 

                                

                                 游白马寺

张耒 ,宋

秋林转层崖,步踏落叶响。

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

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

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

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

山寒夜已深,岭白月微上。

天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

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

崩奔被涧石,大小非一状。

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盎。

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

喧颓竞飞漱,派泻或平漾。

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杖。

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

深行耳目静,挤险谁复让。

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

秋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

徜徉未知返,欲去意先怆。

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

当其两自得,厌满绝余望。

乃知山林乐,岂为隐者妄。

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

遑遑施仁义,此固圣贤量。

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强。

在当地导游精彩的讲解中,白马寺的古老历史一层层的揭开。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称为空中庭院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现存佛像百余尊,多为元明清代所造。其中大雄殿内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罗汉和二天将像,堪称镇寺之宝。另外,高2.17米的韦驮像白皙英俊、温和文雅,高2.01米的韦力像赫面瞠目、孔武刚强。十八罗汉为坐像,高1.55米至1.61米,神情各异、造型生动。它们都是使用夹纻干漆工艺制作,具有体轻质坚,经久不坏的特点。这种工艺发源于战国,鼎盛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失传,留存到现在的作品极其罕见,因此白马寺的这些造像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白马寺内目前有历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著名的是赵碑断文碑,分别位于山门内的东西两侧。赵碑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由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祖庭记》碑,碑文字体潇洒,丰神秀骨,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断文碑为一通高1.7米、宽1.4米的半截残碑,名《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该碑的碑文并非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五组写出,故称断文碑。此外还有北宋《摩腾入汉灵异记》、金代《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清代《白马寺六景》等碑刻也颇为著名。

无论是白马寺由来的传说,还是那白马寺内形态各异的明清佛像,亦或是历代碑刻上的书法珍品,今天的白马寺给我们带来了太多财富,每一个佛像都会成为画家们今后的绘画素材,每一个书法艺术都是练书法时值得琢磨的素材,就像白马寺的历史一样,白马寺佛教的修行,正如每位画家对绘画的修行。愿新中国画的画家们也能各自修成正果,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游完白马寺,马不停蹄的我们紧接着去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约十三公里处,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雕石窟艺术的四大宝库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登上台阶,仅次于乐山大佛的17米高的佛像就在我们面前,面带笑容的佛像望着远方,佛的威严,大爱的力量顿时让人肃然起敬,大家抬头瞻仰着佛像,然后纷纷拿出相机跟佛像合影留念。石老师望着佛像说道:“这里才是整个龙门石窟最值得看的地方。”于是,大家又像孩子一样的重新抬起头瞻仰,甚是可爱。

在佛像前,大家纷纷跟石老师合影,每一位都单独跟石老师合影,看到大家兴致勃勃,石老师也精神十足,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有些学生累了就靠着石头休息,可是他还是站在那里让大家拍照,石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总是为学生着想,忘了自己。

    伊河上安宁静谧,坐在河畔的石凳上,左手青山,右手石窟,仿佛穿越到了唐朝,贵为都城的洛阳街道,朴实善良的市井乡民,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各种商贩的叫卖声。


全部作品石齐作品精选Selected Works